中医其他疗法
在中医外治法治疗肛肠痔瘘疾病的方法中,根据病情和症状的不同,还有一些与以上疗法相互补充和相互配合的,具有针对性的特色治疗方法,如:洗涤法、针灸法、灌肠法、栓塞法等……
1.洗涤法
用药物煎汤,乘热熏洗和浸泡患部,古称溻渍法和熏洗法。在古代文献中,又分为浸渍、坐浴、淋浴和湿罨等法,在痔瘘疾病的治疗中,应用极为广泛。内外痔、脓肿、肛瘘病患者,经常坐浴,可减轻症状;也有不少病人,由于坚持使用坐浴而治愈病患的。脓肿溃后、内外痔、瘘管、一切肛肠疾病术后以及肛门湿疹,均可用洗涤法清洁创口,使毒邪排除,有利于新肉生长。使用时,可根据不同的疾病,选用不同的方剂。如五倍子汤,有消肿止痛和收敛止血的作用,适用于痔疮、脱肛等肛肠病。苦参汤,有祛风除湿,杀虫止痒的功能,可用于肛门皮肤病。20%黄柏水溶液,有清热解毒作用,适用于肛肠脓肿、瘘管、溃后脓腐不脱、疼痛不止、疮口难收的病人。食盐、朴硝、花椒煎汤及高锰酸钾溶液熏洗,亦可达到解毒杀虫和清热止痒的目的。使用时,将药物煎汤,盛入坐浴盆内,先熏后洗,每次浴洗15分钟左右,然后擦净,每日便后坐浴或酌情浴洗2-3次。
2.针灸法
利用银针或艾灸以疏通经络,调利气血,平衡阴阳。适用于脱肛、肛裂疼痛、肛肠疾病术后疼痛和术后尿潴留等证。
脱肛者,可针刺足三里、长强、肛周穴;肛裂者,可针刺长强、白环俞穴;或在局麻下,用三棱针于肛裂创面正中,由内向外垂直密刺,深度以刺破栉膜带为度,然后在溃疡面的两侧密刺,刺后轻轻扩张,以达到栉膜带断裂。对于肛肠疾病术后疼痛,可根据情况,选用长强和白环等穴。术后尿潴留,小便困难者,可针刺关元、中极、三阴交等穴。
3.灌肠法
将药液装入甘油注射器内或灌肠器,接上肛管或导尿管后,涂上液体石蜡,再纳入肛门内,缓缓将药液推入直肠。常用的药液,有黄霉液、三黄汤、承气汤、甘油、蜂糖水、肥皂水和生理盐水等。一般用于非特异性直肠结肠炎、术前肠道准备以及治疗术后便秘等证。灌注药物的种类、数量和次数,可根据病情而定。用于痔疮、肛瘘、脓肿、肠息肉等术后换药,常用九华膏和黄霉液等,每次2-5克,或20-30毫升,每天1-2次;用于便秘病人,常用甘油、蜂蜜水、承气汤煎剂200毫升,注入直肠,经10-15分钟后,即可排便;用于直肠结肠炎病人,可用黄霉液、三黄汤等50-200毫升,每天1-2次,保留灌肠;用于术前肠道准备,一般于手术当天早晨,用肥皂水灌肠1-2次,每次600-1000毫升。一般清洁灌肠,多用生理盐水,常灌2-3次,直至解出清水为止,以达到手术的要求。
4.栓塞法
将药物制成栓剂,放入病人肛内,然后自行溶化,由肠道吸收或直接作用于肠壁创面。一般用于内痔、肛肠疾病术后、肛裂、肛瘘、脓肿等病。常用的栓剂,有九华栓,消痔灵栓、消炎痛栓、红霉素栓等。
病人大便后,先坐浴,将肛门洗净,然后将药栓圆头向着肛门,轻轻塞入肛内,勿让滑出,每次一粒,每天1-2次。用于肛裂、直栓外痔、炎性外痔和术后肛门疼痛的病人,可放消炎痛拴,帮助止痛;用于内痔和肛肠疾病术后,可放九华栓,消痔灵拴或红霉素栓等,以消炎生肌,加速创面愈合。
[ 返回 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