肛肠解剖与生理概述
肛门直肠是消化道的末端,是通于体外的出口。直肠生发于内胚层,肛管生发于外胚层,齿线为其交界处。
直肠上端在第三骶椎水平面,为乙状结肠的延续部分,下端在尾骨尖稍下方,与肛管相连接,全长约12厘米。直肠在盆腔内的位置与骶椎腹面的关系很密切,也具有与骶椎相同的曲度。直肠腔上端大小与乙状结肠相同,下端则扩大为直肠壶腹。肠管上三分之一前面与两侧为腹膜所盖,中三分之一前面腹膜向前反折成为直肠膀胱陷窝或直肠子宫陷窝,直肠下三分之一完全在腹膜以外。肠壁肌层与结肠相同,直肠环肌在下部肥厚成为肛门内括约肌。直肠粘膜较厚,有三个半月形的皱襞,内有环肌纤维,称为直肠瓣。
肛管长约3厘米,其下界为肛门缘,通于体外;上界为齿线,与直肠相连接。外科通常将肛管的上界扩展至齿线以上1.5厘米,即肛管直肠环平面,所以又有解剖肛管与外科肛管之分。肛管周围有内、外括约肌环绕。肛管的表层,上部为移行上皮,下部为鳞状上皮。在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粘膜呈6-10个纵行皱褶,称为直肠柱或肛柱。两个相邻直肠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粘膜皱襞,称为肛门瓣,肛门瓣与直肠柱之间的肠壁粘膜形成向上开口的袋状间隙,称为肛隐窝,又称肛窦,肛隐窝底部有肛腺导管开口。肛门瓣下方有2-6个三角形乳头状突起,称为肛乳头。由于这些解剖结构,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之间形成一条不整齐的齿状的交界线称为齿线,是重要的解剖标志。
齿线为胚胎时内外胚层的交接处,因此其上下结构有显著不同。齿线以上为直肠,表面覆以粘膜,为柱状上皮:齿线以下为肛管,表面覆以皮肤,为移行上皮和鳞状上皮。动脉供应,齿线以上为直肠上动脉;齿线以下为肛门动脉。静脉回流,齿线以上通过直肠上静脉丛入门静脉系统;齿线以下通过直肠下静脉丛入下腔静脉系统。淋巴回流,齿线以上流入腰淋巴结及髂内淋巴结;齿线以下流入腹股沟淋巴结。神经支配,齿线以上为植物神经支配,痛觉不敏感;齿线以下为脊神经支配,痛觉敏感。由于齿线上下解剖结构不同,所表现出的病症也有明显的差异,了解这些特点对临床有重要意义。[ 下一页 ]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