肛瘘
[ 概述 | 历史沿革 | 病因病理 | 分类 | 症状 | 诊断 | 预防 ]
肛管或直肠腔与肛门外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,称为肛管直肠瘘,简称肛瘘。祖国医学认为,凡孔窍内生成瘘,脓水淋漓不止,久不收口,称之为漏,又名痔瘘,漏疮等。正如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·痔疮篇》所说:“破溃而出脓血,黄水浸淫,淋漓久不止者,为漏。”一般由内口、管道和外口组成,也有只有内口或外口者。内口多为原发性,多数位于肛窦内;外口是继发的,在肛门周围皮肤上,常不只一个。本病不论性别、年龄以及体质的强弱均可发生,发病率在肛门疾病中仅次于痔疮。
【历史沿革】
瘘的最早记载,见于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篇》:“陷脉为瘘,留连肉腠。”以后,历代医家均有论述,如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说:“夫大病之主,……痈肿恶疮、痔瘘、瘿瘤。”《太平圣惠方·治痔瘘诸方》中还说:“夫痔瘘者,由诸痔毒气,结聚肛边……穿穴之后,疮口不合,时有脓血,肠头肿疼,经久不差,故名痔瘘也。”《古今医统》中说:“至于成瘘穿肠,窜臀中,有鹅管,年久深远者,……挂线治法,庶可除根。”在《疮疡经验全书·痔漏症》中,又称本病为漏疮和单漏。而肛漏之名,则见于《外证医案汇编》。
下一篇:肛瘘的病因病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