肛裂
[ 概述 | 历史沿革 | 病因病理 | 分类 | 症状 | 诊断 | 预防 ]
肛管的皮肤全层破裂,周期性疼痛,并形成梭形溃疡,称为肛裂。肛裂好发于肛门的前后方,两侧极为少见。一般男性多发于后方,女性多发于前方,并以青壮年为多见。裂口的位置,旧的观点认为,是在外括约肌皮下层之上,故建议作外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;新的观点认为,肛裂是位于内括约肌之上 ( 因将肛裂连同其下括约肌层作部分切除,送病理检查时,发现其肌层为平滑肌,并非横纹肌 ),并提出反射刺激( 大便时疼痛 )所致内括约肌痉挛,是产生肛裂的主要原因。在祖国医学中,属于钩肠痔、脉痔和裂肛痔等范畴。
【历史沿革】
本病始见于隋代《诸病源候论·痔病诸侯》中:“肛边生疮,痒而复痛出血者,脉痔也。”《外科大成·痔疮篇》中说:“钩肠痔,肛门内外有痔,折缝破烂,便如羊粪,粪后出血,秽臭大痛者,服养生丹,外用熏洗,每夜塞龙麝丸一丸于谷道内,一月收功。”清代马培之著《马氏痔瘘七十二种》中,已有裂肛痔的记载。由此可见,前人对肛裂的病因和证治早有论述,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下一篇:肛裂的病因病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