肛周脓肿
[ 概述 | 历史沿革 | 病因病理 | 分类 | 症状 | 诊断 | 预防 ]
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因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所形成的脓肿,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。在祖国医学中,属于肛门痈疽范畴,如脏毒、肛痈、盘肛痈、悬痈、坐马痈、跨马痈、鹳口疽等。人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,但以 20-40岁青壮年人发病较多见,婴儿、老年人发病较少,男性多于女性。
【历史沿革】
关于本病的论述,最早见于《内经》。如《灵枢·痈疽篇》中说:“发于尻,名曰锐疽,……发于股阴,名曰赤施。”以后历代医家,多有论述。明代《疮疡经验全书·脏毒症篇》中说:“脏毒者,其大肠尽处是脏头,一曰肛门,又曰屎孔内是也。毒者,其势凶也。”明代《外科正宗》中说:“夫悬痈者,乃三阴亏损,湿热结聚而成。此穴在于谷道之前,阴器之后,又谓海底穴也。”清代《医门补要·肛痈辨》中指出:“肛门四周红肿作痛,速宜凉血利湿药消之。若消不去,一处出脓者为肛痈,每易成漏。有数处溃开者,名盘肛痈。”此外,在历代医家论述中,还提到:生于尾膂穴高骨上的鹳口疽,生于尾骨略上的坐马痈,生于肾囊两旁、大腿里侧近骨缝的跨马痈等。这些疾病,在病因证治方面大致相仿,并且溃后大多久不收口,形成肛瘘,故归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。
下一篇:肛周脓肿的病因病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