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肛肠痔瘘的历史沿革[汉]
[ 夏商、西周、春秋、战国、汉、晋、南北朝、隋、唐、宋、金元、明、清 ]
[ 接上页 ]汉代(公元前206-公元220年)对痔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,在其分类、辨治、病因和药物治疗等方面,都有了明确的记述,并首创肛门栓剂和灌肠术等。如西汉时期问世的古典药物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最早提出痔瘘病名,并首载二十一种治疗痔瘘药物 [表1],并有五痔、肠痔、疽痔、疮痔、痔和脱肛的记载。东汉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篇》中说:“小肠有寒者,其人下重便血;有热者,必痔。”《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篇》又说:“先便后血,此远血也,黄土汤主之。”“先血后便,此近血也,赤小豆当归散主之。”在《伤寒论》中,张仲景还创造了使用蜜煎导[肛门栓剂]和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谷道内的灌肠术。此外,还对肠痈,下痢等肛肠疾病作了具体论述,从而奠定了对便血、便秘、肠痈等病的辨证施治基础。[ 下一页:晋、南北朝、隋 ]
表1 二十一种治疗痔瘘药物 |
品名 |
药名 |
主 治 |
上品 |
黄芪 |
五痔鼠瘘 |
漏芦 |
恶疮疽痔 |
槐实 |
五痔火疮 |
五色石脂 |
肠澼、脓血、痈肿、疽痔、恶疮 |
龟甲 |
五痔阴蚀 |
中品 |
文蛤 |
恶疮蚀五痔 |
檗木 |
肠胃中结热、黄疸、肠痔 |
雄黄 |
鼠瘘恶疮、疽痔死肌 |
石硫黄 |
阴蚀疽痔 |
败酱 |
疥搔疽痔 |
露蜂房 |
蛊毒肠痔 |
鳖甲 |
去痞患肉、阴蚀、痔、恶肉 |
悬蹄 |
主五痔伏热在肠 |
下品 |
石灰 |
杀痔虫 |
蛇合 |
疽痔鼠瘘 |
牙子 |
恶疡疮痔 |
篇蓄 |
疽痔 |
桐叶 |
主五痔 |
蛇蜕 |
寒热肠痔、虫毒 |
孔公孽 |
恶疮疽、瘘痔 |
蛹皮 |
五痔阴蚀 |
|